我們所說的“野菜”,通常是指一些植物的嫩芽。
與栽培蔬菜相比,野菜在有機生態和營養方面確實有一些優勢。
可是以下幾點,小編需要提醒一下:
吃蕨菜要注意
口感脆嫩的蕨菜是最常見的春季野菜之一。
但是,蕨菜被證實屬于 2B 級致癌物,會增加癌癥的風險。
這并不是謠言。
而是因為一種叫做「原蕨苷」的物質,它存在于蕨類植物中,特別是我們常吃的蕨類嫩芽“蕨菜”含量最高。
不過,合理的烹調方式可以有效減少原蕨苷含量,降低對人體的危害。
不長期大量吃,偶爾嘗個鮮還是沒問題的。
野菜≠天然藥
以前,野菜是缺衣少吃的代名詞,還未被大家所喜愛,大都被用于喂養家畜。
然而,近幾年它們翻身成為“健康、有機食材”的代表,有些甚至被宣傳為“天然藥物”。
我們嘗到野菜“柴、澀、苦”的口感主要來源于纖維、草酸和一些生物堿等。
它們讓野菜充滿獨特的風味,但會影響一些營養元素的吸收,甚至還具有輕微毒性。
感興趣的可趁著季節嘗嘗鮮。
路邊的野菜不要采
純天然的“野菜”真的完全可以放心嗎?
據統計,2008年—2015 年全國因誤采誤食有毒動植物及毒蘑菇,中毒事件數為549例、中毒人數為9089例, 在各致病因素中死亡率最高。
由于許多有毒植物的外表與可食用野菜十分接近,采摘或食用時區分不清極可能誤食中毒。
其次,很多野菜生長條件不佳,污水溝邊,汽車尾氣,剛打殺蟲劑的地旁……這種環境下生長的野菜,實在算不上“無污染”。
為安全起見,小編建議最好做到:
不采摘、購買不熟悉、不認識的野菜;
采摘地點要選好。
哪些人群應謹慎食用野菜呢?
野菜不能當藥吃,卻可以適當作為蔬菜的不錯之選。
有些人在食用野菜后會出現不適。
消化系統異常,影響營養吸收;甚至可能急性、慢性中毒。
以下人群吃野菜需謹慎:
身體虛弱、營養不良的人;
消化吸收能力較差的人;
有野菜過敏史的人;
處于孕產、哺乳期的女性。
怎么烹調更適合?
去除草酸、生物堿等物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:焯水。
清洗干凈后先焯水,再進行其他烹制步驟,可以降低食用野菜的風險。
即便如此,安心享用野菜的同時,如出現不適,還請盡快就醫!